《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為你導航未來10年的農機發展
到2020年,農機裝備品類基本齊全,滿足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需求,基本滿足主要經濟作物生產關鍵薄弱環節機械化需求。畜牧業、漁業、果菜茶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及山區丘陵等領域部分生產環節無機可用的局面得到明顯改善;大型高效、精巧靈活、多功能、信息化、智能化裝備依賴進口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初步形成核心功能部件與整機試驗計量檢測開發和協同配套能力,關鍵零部件自給率達到50%左右;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重點農機產品可靠性較“十二五”提升50%以上;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區域主要農作物農機化技術模式基本建立;開展農機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在重點主機產品、關鍵零部件領域分別形成2-3個知名品牌;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
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類齊全,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裝備的技術水平大幅提升,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裝備實現有效供給,畜牧業、水產業、果菜茶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及山區丘陵等領域機械化所需裝備得到基本滿足。全面掌握核心零部件制造技術,關鍵零部件自給率達到70%以上;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重點農機產品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區域主要農作物農機化技術模式更加完善;優化產業布局,以優勢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機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培育創建一批專業化特色突出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3-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農機行業領軍企業;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以上。
針對農機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實施主機產品創新、關鍵零部件發展、產品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機農藝融合等五大專項,實現農機裝備制造能力提升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針對目前中高端農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以發展高能效、高效率、低污染的“兩高一低”農機產品為目標,以完善農機產品品種為重點,提高農機產品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適應我國不同地區經濟水平、高中低端產品共同發展的格局,鼓勵農機主機生產企業由單機制造為主向成套裝備集成為主轉變。
1.新型高效拖拉機
重點突破低油耗、低排放、低噪聲的發動機、清潔燃料與新能源農用動力、動力換檔與全自動換檔、自動導航作業等關鍵技術,研制重型動力換檔、無級變速拖拉機,大型動力換檔、動力換向拖拉機,大型橡膠履帶拖拉機,電控噴射與新能源拖拉機,大中功率智能操控拖拉機和菜園、果園、設施園藝及水田、丘陵山地等專用拖拉機。
2.播種移栽機械
重點突破高速精量排種、播深調控、種肥遠距離輸送、高效育秧播種、健壯苗識別、精準插秧、膜上栽植、智能化監控等關鍵技術,開發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花生精量播種,水稻精量直播、育秧及高速移栽、油菜直播、甘薯栽插、蔬菜高速移栽機械,以及適應南方葉菜種植的多行密距移栽機、大棚無土栽培的高速移栽機械、無土栽培葉菜棚內機械設備、移動苗床、收割機械等,形成適應不同栽培種植模式和農藝要求的高效機械化栽種技術裝備。
3.精量植保機械
突破基于路徑規劃、病蟲草害快速識別及數據實時傳輸與處理、變量噴霧控制、高地隙自走底盤的土壤-植物-機器系統適應性、基于作物信息反饋的3S技術導航控制下的精準施藥、基于作業速度自動調節噴量的變量施藥、在線校準等關鍵和共性技術,開發對靶性強、可減少霧滴飄失的施藥裝備。圍繞“四大”主糧作物及棉花、甘蔗、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研制大田機動寬幅施藥裝備、水田植保機械、果園和蔬菜植保設備及應用于大面積農田及草場施藥作業的農用航空植保裝備。
4.高效能收獲機械
重點突破糧棉油糖收獲裝備大型化、智能化、高效管控升級關鍵技術,研制籽粒直收和莖穗兼收等玉米聯合收割機、馬鈴薯聯合收獲機、大型智能及區域適應性棉花采收機、油菜分段與聯合低損收割機、高效甘蔗聯合收割機、機械收獲甘蔗除雜處理設備等。研發木本油料、橡膠、麻類、薯類、果蔬類等特色農作物收獲技術與裝備。
5.種子加工與繁育機械
突破精細選別、計數包裝、活性測定、DNA快速提取、無損檢測分選等關鍵技術,研制大型種子加工成套裝備,包括種子干燥、種子精選分級、種子超聲波處理、種子包衣包裝、種子安全儲存等系列技術與裝備,提升我國種子加工成套設備的整體技術水平。
突破智能控制、自動供種、椎體分種、種盤自凈、定行定量及籽粒直收、氣吹自凈等關鍵技術,研制包括小區株行條播機、小區穗行條播機、小區精密播種機、小區玉米條播機、小區玉米籽粒直收收獲機、小麥小區聯合收獲機等系列產品在內的種子繁育機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化育種裝備技術體系,提升我國種子繁育機械化、智能化水平。
6.烘干機械
重點突破在線水分測量、真空低溫干燥、熱風真空雙效干燥、紅外真空組合干燥、太陽能谷物干燥、PLC控制、多燃料系統開發、成型生物質燃料熱風爐熱效率提升等關鍵技術,優化谷物烘干過程模型、特色農副產品烘干工藝模型,開發高效能、多燃料烘干組合、智能型烘干機,提高糧食、特色農副產品烘干的生產率和質量。
7.畜牧業機械
重點開發青貯玉米、甜高粱等種植、收獲、加工、儲藏技術裝備,苜蓿、燕麥等高產牧草精量播種、禾豆混播、草場生產管理、收割打捆、儲運、節能干燥及加工、青貯機械等技術裝備,飼草料營養安全保真加工技術裝備,畜禽生產自動化技術裝備,飼料散裝散運、草原生物災害防控和高原高寒地區、黑土灘治理區、沙化草地區使用的治蟲滅鼠、毒害草防控、牧草病害防治等專用機械。
8.漁業機械
突破水產養殖環境智能化調控與裝備保障關鍵技術,研制設施化養殖水質調控、精準投喂、機械化管控系統裝備,研發深遠海浮式養殖平臺、設施及系統裝備,研制筏式養殖工程化設施及機械化作業裝備。突破大型捕撈裝備電液一體化控制與漁船安全節能技術,研制大洋性作業漁船大型圍網起網機、拖網絞綱機及連續式泵吸設備,南極磷蝦專業化捕撈加工船、大型拖網加工船、機電一體化高效能漁船和節能型玻璃鋼漁船。
9.農產品初加工機械
重點突破糧食、果蔬等大宗及優勢農產品高品質節能干燥、高通量清選、檢測分級及包裝、質量追溯等關鍵技術,開發食用菌、中藥材、茶葉等特色農產品清選、分級、干燥、包裝等智能成套裝備,禽類自動分割、蛋品清洗、水產品自動剝制成套裝備及自動化生產線,以及轉運倉儲、保鮮物流、配送系統等。
10.耕整地機械
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中低產田與鹽堿地改造、流轉土地規;c地力提升改造、建設占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對工程技術裝備需求,重點突破土壤取樣及檢測校準、節能高效深松、土壤耕層剝離等關鍵技術,提升激光平地、深松、開溝鋪管、標準筑埂等裝備的技術性能。
11.山地丘陵農機
重點突破輕便高效動力技術、山地節力物運技術、小型履帶多功能底盤的爬坡與穩定性技術,研發適合丘陵地區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生產的農機裝備,以及輕便化、小型化設施裝備。
12.節水灌溉與水肥一體化裝備
重點突破大型排灌用泵及裝置的抗氣蝕、磨蝕技術,研發高抗堵、低流量、精準控制噴滴灌技術裝備。開發適用于丘陵山區的多功能中小型灌溉機組、頂部噴灌與底部微灌裝置。推進智能化控制與節水灌溉技術裝備的有機結合。研究區域節水農業技術模式和技術體系,建立低能耗精確噴灌技術模式,提高水肥一體化裝備的適應性。
針對中高檔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的突出問題,加快關鍵零部件試驗研究與生產制造過程質量監測檢驗系統等試驗計量檢測設施與設備的建設,為高水平、高精度、高質量零部件的研制與生產提供保障。
1.農用柴油機
開發生產新型節能環保農用發動機、Hi-Lo型動力換擋拖拉機用柴油機、全動力換擋型拖拉機用柴油機、農業機械配套用四氣門柴油機。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柴油機達到國IV排放,扭矩儲備35%以上,動力輸出口3個及以上,噪聲聲功率級不高于114分貝;電控系統、后處理系統國內自主配套。
2.轉向橋及其懸浮系統
開發轉向驅動橋,滿足20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喂入量為10千克/秒及以上聯合收獲機需求;全懸浮和半懸浮機構,既保證驅動橋田間作業剛性的要求,又滿足整機速度達50公里/小時行駛平穩和用戶舒適性要求;懸浮液壓結構、集成電控單元與整機合理協調匹配;轉角傳感技術實現轉向驅動橋與整機的自動控制。
3.農業機械專用傳感器
開發施肥播種機械作業深度、行走速度、作業質量等測控傳感器,植保機械前進速度、噴量、壓力、噴灑面積等測控傳感器,收獲機械喂入量、清選與夾帶損失、割臺高度、滾筒轉速、產量流量和谷物水分等測控傳感器,設施栽培環境監控用CO2、空氣濕度、溫度傳感器,滿足主機使用需要。
4.農業機械導航及智能化控制作業裝置
開發生產位姿傳感器、導航控制器、顯控終端,滿足農機自動駕駛精確導航與精準控制要求。開發生產集身份識別、導航定位、工況監測、產量監測于一體的收割機監測終端,實現農機遠程精細監測與在線運維。開發生產農機深松作業檢測與監視裝置,滿足耕深實時監測和作業精準計量要求。開發生產農用無人機用導航裝置,實現航空應用遠程監測與避碰。開發生產通用型增強信號收發裝置,滿足各類農機高精度信號應用。
5.無級變速器(CVT)
開發機械和液壓混合雙動力、機械換擋、靜液壓閉式回路調速技術,電控液壓換檔換向、振動與降低噪聲、靜液壓傳動裝置可靠性、發動機和CVT的匹配、液壓機械匹配、故障診斷及應急、CVT單元制造等技術和電控系統控制策略滿足大型輪式拖拉機要求。
6.大型拖拉機智能作業電液控制單元
針對農具升降、載荷、入土深度控制,突破具有精確控制策略的控制器及傳感器系統,形成力、位及其混合等方式的傳感器精確控制,實現電控系統中數據信息的設置、采集、應用技術。突破智能閥控技術,實現變量負載傳感節能,形成動力平臺與作業機組的姿態控制和功率自動循環控制系統;開發綠色、節能、高效的控制管理系統,滿足大型輪式拖拉機要求。
7.高性能傳動帶
研究突破芳綸纖維、芳綸漿粕等短纖維協同補強橡膠配方并用技術以及耐熱、耐寒關鍵配方技術,研究并優化產品結構設計,建成模擬加載載荷譜的高端試驗平臺,使傳動功率大、傳動效率高、疲勞壽命長的高性能傳動帶國產化,滿足聯合收獲機械可靠性越來越高的發展要求。
8.高性能打結器
開展打結器結構設計與裝配研究,打結器架體批量生產技術等研究,提升打結器的可靠性,實現在方草捆撿拾打捆機上的規;a和應用。
9.靜液壓驅動裝置
研制用于高效能聯合收獲機械、精準變量復式作業機具且滿足市場需求的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靜液壓驅動裝置。
10.高性能水聲探測儀器
研制用于海洋漁業資源水平掃描、水生生物資源科學調查以及水產養殖生物量與群體行為評估的高精度水聲換能器及系列化探測儀。
針對國產農機可靠性不高的突出問題,通過建立健全農機裝備可靠性環境試驗測試體系,推進試驗驗證技術在農機裝備設計制造中的應用;加快質量技術基礎平臺建設,加強農機裝備檢測工作;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提高農機裝備生產效率和產品可靠性。
1.建立健全農機裝備可靠性環境試驗測試體系
按照自愿性認證和強制性認證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農機裝備認證檢測體系。對涉及人身安全的農機裝備,依法開展強制性認證。推進環境試驗、加速壽命試驗、設備可維修性測試等關鍵可靠性通用質量特性試驗驗證技術在農機裝備設計研發中的應用;推進農機裝備工藝一致性、性能指標保持技術在農機裝備制造過程中的應用。強化可靠性基礎數據信息管理,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為支撐,構建面向農機裝備跨地域、跨氣候環境、不同作業環境的環境適用性和壽命可靠性基礎數據平臺,以及在役農機產品售后維修數據平臺,不斷提升認證結果公信力。
2.加快質量技術基礎平臺建設
加快建設農機發動機和變速箱等零部件性能檢測認證平臺。結合全國農機產業集群布局,加大檢驗檢測機構的整合和重組力度,將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的檢驗檢測資源統籌考慮,按照市場化原則優化資源配置,逐步發展區域性綜合農機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提高檢測的有效性和便利性。
提升面向農機裝備元器件、零部件、功能部件及整機的計量技術支撐能力和可靠性、環境適應性、安全性等試驗測試和鑒定能力,為行業提供首件及批次產品的環境耐用性和設備可靠性鑒定測試驗證試驗、可靠性加速試驗等檢驗檢測服務,推進農機裝備第三方可靠性、環境適應性等檢測工作;逐步建立以環境適應性、設備可靠性以及可維修性等質量指標為約束的市場機制,促使行業產品質量可靠性水平整體提升。
3.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
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在農機行業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集成先進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鼓勵企業開展可靠性控制和監督活動,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縮短生產周期。對農機企業的設計、生產和設備控制實現從上到下的智能整合,實現靈活的規;a。建設現代化農業裝備智能工廠,有效提高產品的制造精度和穩定性。
針對農機行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究薄弱的問題,加快建設農機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完善農機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用標準提升推動產業升級。
1.推進農機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鼓勵地方創建有地區特色的省級農機制造業創新中心,在此基礎上籌建農機領域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以研發設計、測試驗證、中試孵化和行業服務為主要任務,結合行業發展的關鍵需求,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建立合理有效的專利共享機制,并通過人才培養、成果擴散和國際合作等方式,加快實現農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2.完善標準體系建設
完善農機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農機產品技術標準,實現動力機械與配套農具、主機與配件的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開發生產。加強農機評價與應用標準基礎研究,增強農機農藝融合標準有效供給,促進農機作業標準化水平提升。鼓勵農機企業制定內控標準,用標準提升推動產業升級。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實現國內農機產品標準與國際同步發展。
(五)農機農藝融合專項
針對作物品種、耕作制度、種植養殖等技術不適應農機作業要求,農機裝備物化農藝不足、適用性不強,種養標準化程度低等突出問題,強化需求引導,加強產學研推用聯合攻關、多學科一體化技術集成示范,建立完善農機化生產技術體系,引導促進農機裝備、農業技術融合發展。
1.提升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發能力
優化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地方創新團隊,增加農機崗位專家,改善研發融合技術的人才結構。貫徹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2016-2020)》,加強農業工程重點學科實驗室、農業工程科學試驗站建設,啟動農業機械化科學基地建設項目,提升融合技術原始創新的條件能力。推進農機化領域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完善創新機制,促進融合技術協同創新。
2.加快融合型裝備和技術研發應用
突出技術融合,依托智能農機裝備等現有重點專項推進智能農機裝備研發、農機化薄弱環節技術創新,填空白補短板。支持引導優勢農機企業、科技創新聯盟直接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的農機產品研發、生產、推廣新模式,開展定制化裝備技術研發服務。實施農業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選擇10個以上主要產業、500個以上縣,建立“研發-集成-應用-再研發”的循環創新應用機制,推進技術創新和應用。實施農機化技術試驗示范等項目,重點支持500個縣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通過建立試驗示范基地,發揮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作用,探索形成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引導農機合作社等新型服務主體、經營主體升級使用高質高效農機裝備,整鄉整縣示范推廣。
3.加強農機裝備技術評價和創新引導
通過制修訂農機化標準和農業機械推廣鑒定大綱、完善農機試驗鑒定評價制度規范、發揮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的評價作用,促進農機裝備適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通過農機產品質量調查,增強調查針對性,強化結果應用,督促企業改進農機產品,引導農民選擇適用機型。支持農機推廣機構、涉農院校和企業開展農機化生產技術試驗驗證,促進融合技術改進完善。
建立農機裝備發展部際協調機制。協調機制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等部門組成。協調機制辦公室設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協調機制日常工作,重大事項及時向國務院報告。各單位按照職責分工,研究制定本部門加快農機裝備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農機裝備制造大省建立相應的農機裝備協調機制。
(二)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加強重點任務安排與農業機械行業財稅優惠政策的結合,強化組織實施和領導。通過已有資金渠道支持農機裝備發展,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中“國家采取措施,鼓勵和支持農業機械生產者增加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開發投入,并對農業機械的科研開發和制造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的有關規定。符合條件的農業機械制造企業,可按規定申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費補貼。
強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支持鼓勵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在適宜和條件成熟地區鼓勵開展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節水灌溉、高效植保等農機化生產作業。
(三)拓展金融資本支持渠道
鼓勵社會資本設立農機產業發展創新基金,在高端裝備研發、信息化應用、精準、智能和智慧農業等方面提供支持。重點扶持行業大型骨干企業、特色企業。引導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對農機裝備的持續投入,建立包括產業資本、風險資本、金融資本、民營資本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鼓勵開展大型農機產品融資租賃。
鼓勵金融機構向符合產業政策的農機裝備產業項目提供信貸支持,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向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投資。對企業兼并、收購、重組予以政策支持。
(四)嚴格行業規范條件研究完善農機工業產業政策,規范農機行業生產和市場退出機制,避免無序惡性競爭,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對于技術含量高、裝備水平要求嚴,且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重點農機裝備,包括大中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植保機械等,用好現有的行業規范管理手段,促進農機裝備品牌建設,打造在重點產品、關鍵零部件領域的知名品牌。進一步建立完善以國家強制性認證(3C認證)為主的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與產品的行業規范管理體系。
(五)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一批實訓基地,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開展現代工匠試點示范,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中國現代農業裝備職業教育集團的作用,加強相關高等院校、農業機械化(農業)技術學校、職業學校農業機械化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鼓勵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從事農機研發制造、推廣使用等工作,支持他們在農機領域就業創業,投身現代農業建設。
進一步加強農機化人才隊伍建設,結合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優化,推進農機化技術創新領軍人才隊伍建設。結合農機化管理、推廣、監理和試驗鑒定人員培訓重點項目,推進農機化管理、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機化培訓等各類農民培訓項目,以及農機化職業技能開發,加大農機實用人才隊伍培訓力度,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操作、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鼓勵大型農機制造與國外合作開發和建立技術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術、關鍵部件的研究開發能力。通過合資、合作生產等方式,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逐步降低高端產品進口依賴程度。
完善“走出去”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支持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推動企業實施海外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積極參與ISO國際標準和OECD拖拉機試驗規則制定、亞太農機檢測網(ANTAM)建設,支持優勢企業構建國際化產業基地、參與對外援助項目,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農機企業全球化發展,為中國農機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發揮更多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區域農機產品貿易和農機化可持續發展。
(七)發揮社會中介組織作用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要協助主管部門,做好“農機裝備發展專項行動”的組織實施工作。積極組織主機企業與零部件、材料制造企業開展需求對接,推動行業重點企業成立重點農機產品、關鍵零部件產品制造與推廣產業聯盟,協調和推進裝備自主研制、試驗鑒定和試驗示范,加快先進高端農機產品的推廣應用。協調推進農機營銷網絡、維修服務中心合理構建,提升營銷服務水平。開展定期調研,發布農機產品發展、應用等數據;及時反映企業訴求,反饋政策落實情況,為政府、制造企業、流通企業和農機用戶提供專業化服務。
- 上一篇:常用液壓公式 2017/1/4
- 下一篇:液壓站用油現狀及發展趨勢 2015/7/9